大众回应ID.3中德售价差异 中国网友:别担心,以后日子长着呢!
近期,大众汽车就中国市场与德国市场关于ID.3的售价差异原因进行了回应。大众汽车表示,“基于ID.3明确的产品定位,同时考虑其几乎实现了100%的本地化生产,以及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。搭载基础配置的ID.3‘纯净版’起售价定为人民币162888 元(约合20564欧元)。”
大众汽车的这番回应是指今年7月初,大众汽车在华合资公司上汽大众对ID.3车型所进行的官降。具体来看,上汽大众的针对ID.3启动官降后,ID.3价格下探至史上最低为12.59万元(约1.6万欧元)。相比之下,德国市场大众ID.3起售价约为4万欧元(约合人民币32万元)。两者相差近20万元。
这引起德国网友不满,一名德国网友称:德国人要花4万欧元购买ID.3,这些钱被用来补贴中国消费者,他们只需要支付1.6万欧元。
大众汽车的回应中所提到成本优势,可具体包括原材料、能源和劳动力成本、以及规模化制造、物流、生产本地化程度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。
该车型的所有供应商均来自中国,较短的运输路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,使得销售价格更加低廉。此外还包括了不同市场的定价策略也不尽相同。
根据公开信息梳理,在德国销售的大众ID.3先后在德国茨维考工厂和德累斯顿工厂批量生产,而在中国销售的ID.3则是在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MEB工厂进行本地化生产。援引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的观点,他认为ID.3中德价格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供应链和劳力成本低于德国。
根据德国劳动部门发布的《2022年薪资报告》显示,德国2022年的平均年薪为44100欧元,大约折合33万人民币左右。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平均工资相关数据显示,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2492元,是德国工人年薪的四分之一。
在供应链方面,仅以电动车关键成本要素的电池为例,欧洲在售的ID.3所装载的电池为LG化学,而国产的所用的电池为宁德时代。数据显示,2022年宁德时代以191.6GWh的装机量,全球市占率37%,是排名第三LG化学装机量的近三倍。这对于规模与成本成反比的汽车行业来说,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成本。此外,欧洲在售的ID.3所需的LG电池需要波兰和韩国两座工厂共同进货。相比国产ID.3用国产电池,欧版ID.3还需要额外增加动力电池的跨国运输费用。
除了以上原因之外,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也让大众ID.在华不得不“降下身段”参与竞争。据中汽协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74.7万辆,同比增长44.1%,市占率达到了28.3%。但这样的向好环境似乎对大众新能源的带动有限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ID.家族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2.8万辆,其中主销车型ID.3在6月份销量为1819辆。作为竞品对手,自主品牌比亚迪海豚同期销量为2.6万辆,仅海豚一款车型单月销量几乎顶上上汽大众ID.家族半年销量,因此上汽大众推出优惠政策冲击销量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对于德国网友因ID.3中德售价差异而“吃醋”的情况,国内网友表示“这一幕,我熟悉”。曾经在燃油车时代,合资车型霸占中国车市。当年在中国市场售价超20万的桑塔纳,在德国本土售价相当于国内的几万元。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综合实力提升,中国汽车已经具备了“反向定价”实力。不仅大众ID.3车型,特斯拉Model 3和Y的北美售价均高于中国售价。其中Model 3中国起售价为23.19万元,北美售价为28.5万元;Model Y的中国起售价为26.39万元,而北美的起售价为37.5万元。
不仅是跨国车企如此,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增加,中汽协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14万辆,同比增长75.7%。早在今年第一季度,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。中国汽车出口不仅实现量的跃升,质方面也同步跟进。过去中国汽车主要出口市场为亚非拉、中东等市场,现在已经实现英国、比利时、德国、瑞典等欧洲市场的出口。根据毕马威于今年6月发布的《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》报告指出,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为5000美元,2022年增加到2.2万美元,其中,对欧洲出口均价达3万美元,高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出口均价。
今年3月初,比亚迪在英国的首款乘用车BYD ATTO 3(元PLUS欧洲版)正式开售,起售价也同样高达36490英镑(约合人民币30.4万元)。要知道元PLUS在国内的定位是15万级的车型。
一位不具名的评论人士表示,未来会有更多的车型尤其是新能源产品,将出现类似大众ID.3的定价现象,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由大变强的展现之一,由中国新能源市场制定规则的时代也逐渐启幕。国外消费者首要做的或许是适应这种变化。
